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互联网出版的本质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来源:电器工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互联网+”是近几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使用频度最高的词汇之一。通俗地讲,它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一时间,

“互联网+”是近几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使用频度最高的词汇之一。通俗地讲,它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一时间,“互联网+”似乎成了一把万能钥匙,能够打开所有宝库;又仿佛是一副灵丹妙药,可以包医百病,让诸多行业的诸多问题都药到病除,让所有僵尸企业都起死回生。但在“互联网+”大热之时,作为传统出版行业的出版人却有许多困惑。

最近看到一篇谈“互联网+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个观点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作者认为,“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但“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有属于自身的内在力量,技术的先进与否不能衡量教育信息水平高低(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载《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因为这个提法的原初“版权”是著名教育家兼编辑出版家的叶圣陶先生,由此我不禁想到“互联网+出版”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互联网+出版”的本质是不是也需要我们认真考量。

叶老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的,而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压制它的正常生长。曹培杰联系到当下教育,认为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技术是让教师从机械的、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那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去更好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需求,让因材施教变成现实。

在叶圣陶先生那里,出版工作虽然有“工业”还有“商业”的成分,但根本上还是属于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从本质上看,“互联网+出版”与“互联网+教育”是否有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叶老曾说,编辑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老师们的工作”。“书刊要排版,要印刷,要装订,就是工业。出了书刊要发行,要卖出去,这是商业。可是排版先得有稿子,稿子要作者写出来,编辑者编出来,这又是什么呢?我要回答得严重些,这是教育事业。你出的书刊无论深的,浅的,通俗的,专门的,总之是影响人们的见识和思想,你不是在当人们的老师吗?所以,出版事业的性质是工业、商业、教育事业三者兼之,三者之中,教育事业应居首要地位。”(《出版史料和出版事业》)到了互联网时代,如同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版事业、出版工作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本质、出版的本质应该是一以贯之的。

人所共知,出版有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有文化与经济的矛盾平衡;但事业属性无疑更关乎出版活动的本质,文化为本、内容为王无疑是出版活动的永恒主题。笔者很赞同潘凯雄《试说出版业的“互联网+”》(《中国青年报》,2015年7月3日)一文中的看法:“互联网+”的成功与否要看所“+”的那个传统产业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与互联网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是否吻合。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也。例如,“互联网+金融”后出现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这一“+”就激活并提升了传统金融,创造了包括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的新产品,使用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满足金融需求。同样是“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效果就不尽如人意,人们除了在线求医问药外,其他方面似乎没有多大改变,而且未来进一步“+”的前景似乎也不那么美好。可见,“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也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仅仅是当下很多互联网产品的一种表现形态而已。

“互联网+出版”对当下出版的影响,在不同的出版环节、不同的出版类别中程度是大为不同的。拿传统图书出版来说,“互联网+”对于经营者的思维理念,对于编辑出版的流程再造,对于出版物的内容生产,对于图书的市场营销,皆有一定影响;但显而易见,“互联网+”之后图书营销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而在内容生产领域影响似乎就要小很多。传统图书出版是按照“组稿—作者写稿—编辑—印刷—发行”这个顺序步步推进的。“互联网+”对于前端的组稿、编辑、作者写作虽有一定影响,但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明显。且一些所谓深受“互联网+”影响,呈现完全不同出版样态的图书,大多是属于大众出版类型的文化快餐、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都不高的文学创作等。在专业出版(包括学术出版)、教育出版领域,如何选择精品内容,如何运作经典读物,如何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精耕细作出高、精、尖的学术文化精品,“互联网+” 能够发挥的作用都还十分有限。传统出版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编辑活动的本质是“价值判断”和“规范化”,这里面一些技术性、机械性工作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所变革和发展;而体现编辑才、胆、识、力,优选优化图书内容的创造性工作,技术手段包括所谓互联网思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起到的作用还只是辅助性的。诚如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尤根?博斯所说:“内容是最初始的原料,它不仅提供给出版业,还被输送给影视、游戏等其他创意产业。没有内容,所谓新技术将无用武之地。”

文章来源:《电器工业》 网址: http://www.dqgyzz.cn/qikandaodu/2021/0708/949.html

上一篇: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稿约
下一篇:年电力电子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电器工业投稿 | 电器工业编辑部| 电器工业版面费 | 电器工业论文发表 | 电器工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电器工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